【中国中医药报】以民族医药协同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从青藏高原“中藏药种植+藏医康养”模式看文旅融合创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4-21 通讯员: (杏雨网) 责任编辑:程慧娟浏览次数:40

□ 王小丁 杨 璞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院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青藏高原正在书写一部民族医药赋能乡村振兴的传奇:海拔4000米的雪线草场间,藏红花与冬虫夏草共生共荣。千年传承的民族医药智慧,转化为现代康养旅游的独特魅力。这种“中藏药种植+藏医康养”的模式,不仅重构了高原产业格局,更开辟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新范式。

民族医药协同发展的价值重构机制

一是顶层设计与政策驱动机制。政府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或者方案,明确相关工作机制,并推动民族医药领域的顶层设计,建立跨区域、跨民族的协同创新机制‌。例如,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黄金海拔与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高原康养黄金海拔康养之都,以“放心、暖心、省心、舒心、称心、开心”行动为核心,全面提升康养游服务保障水平;以市级规划引领各县区差异化发展,比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着力打造森林康养品牌,湟源县、湟中区聚焦生态与研学游,城东区主打民俗健康美食,城中区深挖寻迹文脉康养,城西区发展时尚夜游,城北区突出藏医药养生,形成互补共进的发展格局,并将高原康养旅游纳入“十五五”规划。西宁市正式发布的2025年康养游行动方案中,注重统筹梳理康养资源,如建立康养特色旅游资源库,涵盖中藏医药体验、体育康养项目、森林康养景区、文旅特色街区等资源,为康养游发展筑牢产业根基。

二是资源链与服务体系整合机制。例如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不但展示许多珍贵的藏药和医疗器具,介绍了藏族医药的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还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开展研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及学术讲座等各类社会教育实践活动。此外,博物馆还持续加强自媒体平台和数字化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积极拓展文物在线服务,利用ARVR、新媒体等技术,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线上展厅等方式,让社会大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丰富多彩的藏文化盛宴。这种文化解码过程,将民族医药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符号,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这种资源链与服务体系整合后的文化赋能也使得民族医药超越单纯的经济范畴。

三是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生态智慧赋予发展模式可持续性。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持续更新中药产业链图谱,促进中药产业链强链补链,培育壮大‘链主’和‘链长’企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全产业链,建设高水平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绿色工厂”。以奇正藏药为例,着力打造了绿色可持续发展供应链,公司积极开展藏药材种植技术研究和替代性研究,在高海拔、高寒地区建立野生抚育基地,在原产地推行可持续采摘。截至2024年底,该公司累计开展种植技术研究的品种达到58种,拥有以野生抚育为主的各类基地总面积超过50万亩。此外,西藏那曲市比如县羊秀乡羊秀村于2021年成立种植基地,种植240万颗中药贝母种子,全村141户农牧民群众全部参与,援藏投资资金共120万元。这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也为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另外,西藏昌都市边坝县尼木乡于20184月建设林麝养殖基地,积极推行“合作社+农户”的饲草、蔬菜等种植模式,探索建立本地人工、饲草、养殖一体化饲养模式,带动47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推动由“输血”变“造血”的根本性转变。目前,养殖基地存栏157头,累计采麝香508克,价值约18万元,带动群众增收7万余元。边坝县通过引进发展林麝养殖项目,走出了一条“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特色养殖产业发展之路,激活了符合边坝生态环境的致富密码,初步形成独有的可复制可推广的高原林麝养殖经验。这种发展范式将生态文明嵌入产业链条,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

文旅融合创新的三维突破路径

产业融合催生新型业态组合。目前,西藏藏医药已基本形成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从以种植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到以文旅融合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藏医药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例如,位于西藏林芝市西南部的米林镇帮仲村雪嘎小组的新产业之一就是种植黄精。林下种植,既保证了黄精的高质量种植和可持续采收,也能很好保持水土,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米林市国家AAAA级景区南伊沟景区的米林藏医药文化馆,有藏医药文化、藏药材和传统医疗器械展示区、藏医药教学唐卡展示区和学术论坛会场等,是集藏医药文化展示保护、休闲旅游观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基地,成为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民族团结、传承和发扬藏医药文化、展示米林旅游形象的新窗口。

文化符号转化形成品牌溢价。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渡地段,该地着力打造的扎尕那生态旅游养生特色小镇、冶力关黄捻子国家森林公园和卡加曼田园综合体等集生态旅游、藏医药康养、特色小镇+养生田园综合体的复合型新模式,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40元。近年来,随着西藏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和旅游市场的不断壮大,各地以产为媒,以产业链带动创新链,探索“藏医药+”新模式,产业布局不断优化。随着藏医药与文化、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藏医药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藏医药迸发出新活力。目前,全区藏医药产业基本形成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的新格局。藏药生产企业实现了从手工作坊到工业化的转变,逐步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特色优势进一步显现,形成了一批渐成规模的藏药企业和藏药知名品牌。仅2023年,西藏藏医药产业企业总产值已突破30亿元。

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经济模式。如果说西藏被誉为世界屋脊,那么那曲——中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市便是屋脊上的璀璨明珠。冬虫夏草作为那曲市的优质名贵特色生物资源,素有“世界虫草看中国,中国虫草看那曲”的美誉,因此,其在提高农牧民收入、促进市场繁荣、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那曲市围绕那曲冬虫夏草标准制定、品质研究、渠道溯源和品牌保护等,在立法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科研项目、溯源平台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助力那曲冬虫夏草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西藏已建立“溯源认证体系”,每根新鲜虫草都带有可追溯的地理坐标与采挖时间。采挖区实行轮休制,确保草场自我修复,这不仅是对品质的承诺,更是对生态的守护。这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高海拔脆弱生态系统找到了绿色发展方案。

青藏高原乡村振兴的实践启示

一是制度创新,构建弹性治理框架推动产业协同。一方面注重‌政策体系的动态适配。比如西藏以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藏医)为契机,推进藏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藏医药服务体系‌。青海则通过医保政策的支持,助推中(藏)医药发挥优势,中(藏)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青海全省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均能提供610项中(藏)医药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中(藏)医药诊疗的患者人次占比为31.1%。另一方面注重‌跨区域协作与标准共建。比如西藏完善藏医药标准化省际协作平台,联合五省区成立藏医药标准化专家委员会,自治区牵头制定的《藏医疾病分类与代码》成功入选国家标准计划项目。

二是文化传承,动态保护机制激活非遗生命力。一方面是注重‌活态传承与现代教育相融合。比如四川阿坝州的非遗工坊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目前建成以唐卡、藏医药、陶艺、藏纸等20个非遗传习所为核心的州级文化产业园区(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促进3000多名农牧民子女从事非遗生产性保护,并在北京、上海、成都、九寨沟等地建立了非遗“飞地”传习基地22个,2024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实现了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赢互促。另一方面是注重‌文化IP与产业创新联动。阿坝州的壤塘唐卡传习所通过制作唐卡动漫作品,创立藏医药与美妆、养生相结合的美肤品牌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向了蓬勃发展的大众消费市场,推动非遗资源向文旅消费场景转化‌。

三是利益共享,包容性机制保障多方共赢。一方面注重‌产业链利益分配优化。比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积极延伸完善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链条,坚定不移做大做强中藏药材产业,2024年全县中藏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与省旅游协会、兰州市城关区文化旅游发展行业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全年接待游客250万人次,增长10.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5亿元,增长28.9%。另一方面注重‌基层医疗与公共服务普惠。青海将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的占比达82%,藏(蒙)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的占比达91%,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西藏加快补齐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实施县级藏医医院能力提升项目,二级以上藏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及藏医电子病历已全覆盖,对56个藏医馆进行提档升级,实现社区、乡镇藏医药服务全覆盖‌。

青藏高原地区通过“中藏药种植+藏医康养”模式,以制度弹性激活产业动能,以动态传承焕新文化价值,以利益共享凝聚发展共识,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旅融合、三产联动”的创新样本。其本质是通过激活民族文化基因,实现传统医药价值与现代产业逻辑的创造性转化,形成具有地域标识性的发展路径。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5121日第3

http://paper.cntcm.com.cn/bz/html/content.html?date=2025-04-21&pageId=3ffa48d7-e016-4aa1-b776-00f0802c13d2&pageIndex=3&cid=1&articleId=04d789f9-b43c-45d7-9e54-28440f504811&articleIndex=1&siteId=10&siteName=zgzy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