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中医药守正创新应团结好三股力量

发布时间:2022-04-07 通讯员: (杏雨网) 责任编辑:浏览次数:0

近年来,中医药事业在慢性病的防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笔者认为,民间中医、院校中医和西学中同道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团结好这三股力量,有助于更好地守正创新。

应加强对民间中医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中医药学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孙思邈、李时珍等名家都来自民间。但是由于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以及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民间中医正逐渐减少,随着一些优秀民间医家的逝世,很多民间“土方”、特色疗法也随之消逝,令人惋惜不已。笔者认为,民间中医是发展中医药传承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而医者之困、传承之忧、技艺之失也是民间中医传承中的三个困境。地方政府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民间中医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力度,给身怀绝技、享誉一方的名医创造良好的行医氛围和环境,开展对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药工作者的摸底工作,出台鼓励民间中医药工作者献方、献技、献艺的奖励政策,为他们学术经验的继承开辟畅通渠道,这是中医药守正的一部分,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此外,还应推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保护,让积淀深厚的非遗技艺后继有人。

应重视院校中医在医派建设中的责任和担当。院校中医是当今中医药发展的主力军。可是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医院各临床科室与地域医派特色的融合依然不够紧密。要想真正实现“能中不西”“衷中参西”的理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认为,地域医派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学术特色、精神标识和教育管理,地方中医医院应当在地方医派研究院的引领下,通过开设《论语》《道德经》《古文观止》等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加强医家的文化自觉,将医派文化与专科特色相融合,如江苏省将依托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中医流派研究院,整合资源,开展中医流派源流及典籍文献整理与研究、流派学术思想凝练与知识挖掘,同时注重运用现代研究方法开展中医流派重点优势病种研究与应用、中医流派名医验方及特色技法评价与转化研究,让吴门、孟河、龙砂等医派特色与临床工作深度结合。如此,既能守好中医医院的“中”字,也能擦亮地域医派这块“金字招牌”,在医派与医派之间的相互交流中,更能彰显底色、特色,使“近者悦、远者来”。

要促进中西医之间深入沟通和融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既要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但是长期以来,中西医之间在沟通和交流上仍有不足。笔者认为,随着“西学中”的不断深入,这种情况可得到有效改善。通过中西医之间更加深入的交流,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进一步推进中西医协作。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有兼收并蓄、博施广采的真知灼见,也要有看到问题本质的深度和广度,如此才能推动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2年4月7日 第3版